在海南500千伏主网架工程的崇山峻岭间,一条索道正以全新方式运转——当工人误入危险区域时,现场立即响起刺耳鸣笛;当运料小车距离终点20米时,操作台自动亮起红色提示灯;当承载索受力接近临界值时,管理人员手机同步收到预警短信。这正是微特与国网湖北电力联合研发的索道智能监测管理系统,它通过数据监控、视频监控、AI防入侵三大核心模块,解决了山区索道运输”看不见、控不住、管不了”的老大难问题。目前该系统已在多个国家级电网工程中投用,事故率直降90%,运输效率提升35%,让高山深谷间的物资运输变得像地铁运行般有序可控。
整个系统的智慧内核在于三层防护网的构建:
在索道关键节点安装的力学传感器就像敏锐的神经末梢,24小时感知牵引索的每寸紧绷与松弛。这些硬币大小的设备采用军用级MEMS芯片,哪怕0.1吨的力值波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。更神奇的是它们无需接线,通过太阳能板供电,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三公里外的控制中心。
而悬吊在门架上的AI摄像头则如同永不疲倦的守夜人。内置的智能芯片能瞬间识别安全帽颜色、工作服反光条,当有未佩戴安全装备的人员闯入装卸区,系统0.8秒内就能锁定目标并联动声光报警器。曾有个真实案例:在湖北神农架输电工程中,系统成功拦截了试图抄近路的当地村民,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惨剧。
小车上搭载的定位装置则是精准的导航员。通过北斗与GPS双模定位,配合毫米波雷达测速,能精确掌握每辆小车的位置。当运输车距终点还有15米时,操作室的控制屏就会弹出缓行提示,到站后自动切断动力,彻底消除了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冲撞事故。
这套系统特别擅长征服极端环境下的运输挑战:
走进操作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大屏。左侧动态显示着8组门架的承重柱状图,当某组数据飙红时,三维模型会自动放大该区域;中间是12辆小车的移动光点,像星河般在索道模拟图上缓缓流动;右侧画中画实时轮播着各装卸点的监控画面。
现场工人手持的平板电脑则是移动指挥台。轻点屏幕就能调出任意小车的速度曲线,翻看过去2小时的张力变化图谱。最实用的当属装卸提醒功能——当物料到达指定位置时,设备会自动震动提示,避免了过去扯着嗓子喊话的尴尬。在去年贵州电网改造中,施工队长老李笑着说:”现在盯着平板就能指挥全场,再也不用拿着对讲机跑断腿了。”
这套系统最打动工程方的四大价值点:
全天候作战能力值得称道。设备外壳采用潜艇级密封工艺,暴雨中仍正常运作;双供电系统在连续阴雨时能维持15天续航,去年台风”山竹”过境期间,海南项目部的系统全程无间断守护。
管理效率的跃升更令人惊喜。过去需要3人轮班值守的索道,现在1人就能轻松管控。在江西特高压工程中,项目部精确统计出每吨物料运输成本,据此优化了吊装方案,单工程节省燃油费47万元。
主动防御体系改变了安全游戏规则。系统不仅能阻止危险发生,还会自主学习——在云南某工程中,它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午后时段超载频发,自动增设了14:00-16:00的强化监测模式。
柔性适配特性让不同工程都能量身定制。西藏某项目将预警音量调高30%以适应风声环境;长白山工程则加装了温度补偿模块,消除钢材热胀冷缩导致的测量误差。
安全防护功能就像给索道装上了智慧盔甲:
当满载建材的小车经过峡谷风口时,系统会实时感知风力变化。若侧向风力超过5级,立即限速运行;当装卸工忘记系安全绳踏入危险区,AI摄像头能在抬脚瞬间捕捉动作,联动设备断电保护;最精妙的是超载预判——通过分析前三个门架的受力曲线,在第四个门架达到临界值前就发出分级警报。
效率引擎功能则重构了运输管理流程:
智能排班系统根据门架承重极限,动态规划小车发车间隔。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项目中,系统将单车等待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12分钟;自动生成的运输台账精确到每钩物料的耗时、运距、能耗,项目部据此优化缆绳布局,缩短整体工期18天。
海南500千伏主网架工程堪称教科书级案例:
在长达8个月的施工周期里,这条穿越热带雨林的12公里索道创下零事故纪录。系统累计拦截人员入侵27次,预防超载事故13起,纠正违规操作89次。更难得的是,它让运输过程变得透明可控——
上一篇:« 智慧楼宇一体化集控综合管理系统
下一篇:船坞吊机群防碰撞系统及数字化智控远程平台 »